
[索引新聞|編輯部/印尼快訊] — 印尼在過去48小時內出現兩股「AI人才與中小企賦能」並行動能:一是ASEAN Foundation啟動AIM ASEAN計畫,目標在兩年內培訓12萬家中小微企業掌握AI工具與跨境電商能力;二是東加里曼丹省(Kaltim)啟動「AI Ready ASEAN」在地培訓,凸顯區域政府與國際機構的雙線合作模式,試圖縮短AI人才缺口、提升中小企業數位化效率。
具體做法和規模有多大?
《Liputan6》報導指出,AIM ASEAN以中小微企業為核心對象,導入AI於內容產製、營運管理與跨境銷售,兩年目標直指12萬家企業。
與此同時,安塔拉通訊社披露「AI Ready ASEAN」計畫已在東加里曼丹落地執行,強調地方政府、學界與國際組織的三方協作,大幅擴大受訓族群的觸達範圍。兩案形成鮮明對比:一個自上而下(區域機構主導),一個自下而上(省區在地化),形成互補的推進路徑。值得關注的是,AI Ready ASEAN將培訓2,000名「主培訓師」,再由他們觸及超過80萬名社區成員,創造倍增效應。
對產業鏈和就業市場會帶來什麼變化?
- 短期來看,生成式AI在行銷、客服、跨境營運的滲透率可望明顯提升,中小企業的邊際生產力與出口能見度將獲得改善。
- 中期而言,培訓將推動低成本自動化工具普及,利於SaaS供應商、在地系統整合商與培訓服務供應商的市場擴張。
- 長期觀察,若能與印尼AI監管與資料治理框架順利銜接,將為「可信AI」應用場景(財務、醫療、教育)鋪設基礎設施。
不過挑戰依然存在:師資能量儲備、訓後追蹤機制與企業實際落地轉化率,仍需建立可量化的評估體系。
重點觀察與決策提醒
- 台灣軟體服務商切入印尼中小微企業市場時,應優先匹配哪些「低門檻、高轉化」AI模組 (如多語客服機器人、產品描述自動生成)?
- 若與地方政府或商會建立合作,台灣廠商如何設計「培訓+工具+成效追蹤」一體化解決方案,確保訓後採用率與續約率?
- 在跨境資料使用與AI倫理規範逐步明朗之際,台灣企業如何建立合規的資料處理與模型微調流程,以便快速在地落地?

本文出自:索引新聞 INDEX News
原文連結:https://news.org.tw/18346/
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