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鄒志中
近年來,民進黨在台灣執政期間,推動一系列「文化去中」政策時,常被外界解讀為試圖深化台灣本土意識,並逐步與傳統意義上的中華文化保持距離。這類政策的表現不僅止於政治層面,甚至延伸至語言與流行文化的討論中。然而,近期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卻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質疑:台灣的「故宮博物院」竟將多件稀世珍寶遠送歐洲,在捷克國家博物館舉辦名為「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的特展。其中包含如「翠玉白菜」、「清明上河圖」…等享譽國際的中華文物。對於這種一面強調「文化去中」,一面又將這些被視為中華文化代表的文物,遠送往海外展出,爭取國際曝光的做法,不少政壇觀察者對其背後的矛盾與策深感到不解。
無可否認,「故宮國寶」的全球巡展,確實有其國際曝光並「讓世界看到台灣」的價值,能讓各國友人親身領略中華文化之精深與璀璨,進而促進文化交流。然而,當這些承載著深厚歷史與藝術價值的稀世瑰寶,被質疑成為民進黨在國際場域上進行政治交易、換取國際外交籌碼的「政治道具」時,其所引發的憂慮與憤慨,便讓人難以平息。
「故宮國寶」全球巡展的潛在動機,在台灣輿論中已引發諸多猜測與議論。批評者指出,民進黨一面聲稱欲建立獨特的台灣文化主體性,卻又捨棄推廣真正的「台灣國寶」,反而動用全球華人共有的中華文化遺產,這種以看似「文化交流」,實則「政治結盟」換取國際外交籌碼的方式,與外國進行互動。這種將跨越地域的中華文化瑰寶視為其政治籌碼的一部分,被部分觀點解讀為一種「文化國格分裂」的表現,其政治操作手法實令人深思。
更令人擔憂的是,本次展覽的舉辦地捷克,地理位置上與當前仍處於戰火陰影下的俄、烏兩國相鄰。將這些被視為全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稀世珍寶,運送至一個潛在風險較高的區域,民進黨對於「故宮國寶」文物安全的考量是否足夠周全?這不僅僅是疏忽與否的問題,更是對「故宮國寶」中華文化遺產保護責任的嚴肅考驗。
檢視過去的紀錄,台灣「故宮博物院」文物在近年來已非首次傳出損壞或處置爭議。從2021年至2022年間,便陸續發生「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款暗龍白裡小黃瓷碗」及「清乾隆青花花卉盤」等三件重要文物破損事件。這些事件的後續調查被指責報告不夠透明,關鍵監控影像未能妥善保存,引發了公眾對於文物是否遭受「狸貓換太子」般不當處置的嚴重質疑。此外,2019年將國寶級文物「顏真卿祭侄文稿」借展日本的決定,當時即在華人文化圈內引起軒然大波,後續的保管細節及真跡狀態也引發不少疑慮與非議。
綜合來看,在民進黨強勢多主導之下,台灣「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頻繁外運展出,期間卻伴隨著層出不窮的損壞與安全疑慮,且民進黨對於這些事件的追究與說明往往差強人意。這使得這些本應被視為中華民族「傳家之寶」的文化遺產,逐漸失去其神聖與傳承的份量,淪為國際政治舞台上可以被交換、甚至犧牲的「籌碼」。
民進黨常說要「守護台灣」,但其守護的範疇,理應涵蓋對這片土地上世代相傳文化遺產的珍視與維護。將具有深遠意義的文化瑰寶置於風險之中,並對其進行「政治交易」,不僅有悖於對文化保護的初衷,也損害台灣在國際文化領域的形象。我們呼籲社會台灣各界與全體國民,必須高度關注並制止這種濫將文化資產「政治化」的行為。唯有如此,才能確保這些全球華人共同的文化精粹,不致在短期的「政治算計」中蒙塵,真正守護台灣的尊嚴與歷史的傳承。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