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芬:議會與宮廟間的連結力 | 苗栗在地創生與信仰實踐

苗栗縣議會副議長張淑芬

記者王百佑/苗栗報導

在苗栗縣的政治版圖中,副議長張淑芬的身影顯得格外獨特。白天,她在議事廳內,以民意代表的身份,嚴謹監督縣府施政;暮色降臨後,她則可能出現在香火繚繞的宮廟中,以主委的角色,傾聽信眾的心聲。從議會到宮廟,這看似迥異的雙重身分,在她的身上,卻交融成一股推動地方前行的獨特力量。

https://youtu.be/yaGLINj82dM

信仰,是從政路上最安定的力量

「信仰在我的心裡,它其實就是一個無形的依靠。」談及信仰,張淑芬的語氣溫和而篤定。對她而言,宗教不僅是個人面對困難時的情感寄託,更是她服務鄉里的精神基石。身兼永貞宮與五穀宮主委,她清楚地劃分了兩個角色的界線:「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在宮廟裡,她所扮演的,是媽祖婆與五穀神的僕人,服務不分藍綠,只為祈求百姓平安喜樂。

永貞宮

「一個是靜,一個是動。」張淑芬坦言,宮廟的寧靜,是她在紛擾政壇中的心靈安定劑;而從政的歷練,也讓她對如何讓宮廟更好地服務社會,有了更不一樣的見解。她認為,若兩者能相輔相成,將是地方之福。

創新,讓宮廟成為「地方創生」的發動機

「宮廟行銷這件事情非常的重要,一定要跟大家來結合。」張淑芬打破了外界對宮廟的傳統刻板印象。她認為,在現代社會,宮廟除了是信仰中心,更應扮演「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的積極角色。

這份理念並非空談。在她擔任永貞宮主委期間,便成功地將地方產業與宮廟文創結合。她分享道:「我們推出了地方米粉的文創包裝,並將這些農特產品,送給全台灣的友宮。」此舉不僅成功地將頭份的產業行銷出去,更讓廟會活動創造了經費盈餘,得以回饋支持更多地方事務。

這正是她治理藍圖的實踐:讓宮廟成為一個平台,不僅能關懷弱勢、協助單親孩子的教育,更能與在地產業緊密結合,為地方經濟注入活水。

回到目錄↑

展望,打造老百姓最喜歡來的信仰中心

從政見主張的「工商農漁並進」、「弱勢關懷」,到擔任副議長期間推動的紓困資源與為民服務座談,張淑芬的問政核心,始終圍繞著「基層民眾」。這份初心,也同樣體現在她對宮廟的期許上。

「我希望打造的,是讓我們地方老百姓最喜歡來的地方。」她語重心長地說。她期許在她的帶領下,宮廟能傳承傳統文化,同時融入更多教育元素,成為凝聚社區老中青三代情感的樞紐。更重要的是,發揮其安定社會的本質,「幫助我們地方需要幫助的人。」

苗栗縣議會副議長張淑芬

從議會的監督者,到宮廟的擘劃者,張淑芬用她的雙重身分,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服務之路。她不僅在議事廳中為民喉舌,更在廟堂之上,將無形的信仰,轉化為守護地方、創造共好的有形力量,為苗栗的基層社會,注入了一股穩定而溫暖的動能。

回到目錄↑

author avatar
王 百佑
報新聞報總編輯。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