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 吳思妤
台灣行政院日前通過《電業法》重大修正草案,針對儲能設備與需求反應服務的法源進行明確化,並允許綠電供應者透過平台與用戶直接交易。此舉不僅強化再生能源市場機制,更奠定綠電自由交易與多元參與的制度基礎。台電亦宣布升級其綠電交易平台,吸引更多企業與發電業者參與,擴大整體市場能量。
儲能與需求反應納管,能源調度更彈性
修正草案中,首度明文納入「儲能設施」與「需求反應(Demand Response)」之定義,並賦予其法律地位,意味著未來企業或業者可合法提供儲能容量、尖峰用電調控等服務,並獲得報酬。經濟部指出,此舉將有助於解決電網尖峰負載問題,促進能源使用效率。
這項調整也使電網由過去單一供應者主導的集中模式,逐漸過渡至以使用者行為為導向的分散管理,提升整體彈性與穩定性。
台電平台升級,綠電交易將走向自由市場
作為綠電市場主要推動者之一,台電同時公布即將升級的「綠電交易平台」新架構,未來將擴大引進第三方業者及綠電憑證服務,讓用電大戶、科技業、製造業可更便捷地選擇指定再生能源來源,達成 ESG 目標與國際採購供應鏈要求。
根據經濟部統計,截至 2025 年中,已有超過 1,800 家企業用戶透過該平台購買綠電,涵蓋風力、太陽能與部分小水力發電,總交易量突破 6,000 GWh。
台電維持垂直整合,保障系統穩定與投資效率
儘管法規放寬綠電市場自由程度,但此次修法仍保留台電的「垂直整合」結構,意即發電、輸電、配電及供電四大功能由台電統一管理。政府解釋,此模式有助於統籌全國電力資源配置與長期規劃,避免因市場碎片化導致電力品質不穩。
未來在市場競爭與效率提升下,預期可透過第三方平台與企業合作,提升整體調度靈活性與投資回報率。
強化法源與市場監理,促進公平競爭
針對電力市場監管,修正草案也提出成立「電力交易監督小組」,強化對市場價格、交易透明度與資訊揭露的管理,防止大型企業壟斷綠電資源或炒作市場價格。
此外,政府規劃逐步將交易平台轉型為獨立機構,以確保政策中立與市場公平性,並吸引更多國內外資金進入綠電基礎建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