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 王志強
儘管台灣在 AI、機器人與深科技等領域的新創企業逐漸崛起,但多項研究指出,台灣新創生態在「體質」上仍面臨結構性挑戰,包括市場規模受限、創業文化保守與資本布局集中。政府與產業界正同步提出對策,試圖打破現有限制,讓創新能量轉化為全球競爭力。
市場小與語言限制,壓縮早期測試空間
台灣內需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使得新創產品缺乏大規模驗證機會。根據 Startup Island TAIWAN 調查,逾七成新創團隊需於成立兩年內尋求海外市場,造成資源分散與營運壓力。
此外,多數產品或平台仍以中文開發為主,降低國際用戶介面親和度。雖部分新創具備國際競爭技術,卻因語言、法規或行銷文化差異,導致進軍國際市場的實效受限。
創業文化保守,失敗容忍度有待提升
多份政策報告指出,台灣創業文化仍偏向風險回避。國發會 2025 年調查顯示,僅 21% 民眾認為「創業失敗是一種經驗累積」,與以色列(62%)、美國(55%)形成鮮明對比。
學者指出,這種社會觀感與家庭文化深植,導致年輕創業者較難獲得家庭與社會的信任與支持,也使資金端更保守地要求新創「快速變現」,限制其長期技術投入與探索性商模的發展空間。
資本集中與股權結構過度稀釋
台灣新創普遍仰賴政府補助與少數創投基金,導致股權結構高度稀釋,創辦人往往於 A 輪後即失去控制權,不利於中長期經營。相對地,美、日等成熟市場提供更多階段式融資工具與創業者友善條件。
為改善此問題,經濟部預計於 2026 年推出「創業者保留股份條款」與「可轉債標準化框架」,協助創辦人保有主導權,同時吸引國際創投更靈活參與台灣市場。
教育與文化轉型是根本解方
專家普遍認為,要改善創業體質,不能只從資金或法規著手,還需自教育與文化進行深層轉型。台灣已有部分高等教育機構開設創業模擬課程、實驗性育成計畫與跨系統 mentor 制度。
例如,成功大學與美國 UC Berkeley 合作設置「Global Startup Studio」,提供台灣學生跨文化創業體驗,亦促進在地新創與海外資源對接。
持續調整生態系結構,台灣仍具厚實潛力
儘管挑戰不小,近年台灣已出現結構性改善:從創業加速器網絡擴張、國際展會曝光度增加,到 AI、生技與材料等深科技新創頻頻獲得國際關注。這些跡象顯示,只要政策持續調整並結合教育文化推進,台灣完全有能力成為東亞重要的新創發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