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主導全球AI政策布局,中國提全球AI組織、美國推AI行動計畫

中美主導全球AI政策布局,中國提全球AI組織、美國推AI行動計畫 | 索引新聞 INDEX News

索引新聞| 劉俊彥
2025年7月,中國總理李強在巴黎AI高峰會上提議建立「全球AI合作組織」,同時美國前總統川普宣布啟動「AI行動計畫」,加強AI創新與監管。雙方主導全球AI治理新秩序,本文比較中美策略與國際反應,剖析未來影響。


中國提出成立「全球AI合作組織」,倡議多邊治理

在7月26日於巴黎舉辦的AI行動高峰會(AI Action Summit 2025)中,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正式提出建立一個以聯合國框架為基礎的**「全球AI合作組織」**,主張透過多邊對話機制制定技術標準、倫理準則與風險管理規範。

中國政府表示,AI技術應服務於「人類共同利益」,該組織將促進數據共享、安全演算法驗證機制、跨國科研合作,並特別關注開發中國家的技術平權。李強稱此倡議為「人類文明共同進步的歷史責任」。

這一構想在多數亞洲與非洲國家中獲得正面回應,但美歐陣營則對其潛在的中國技術主導風險表示關切。


美國推動「AI行動計畫」,重點放在創新與國安監管

同一時期,美國前總統川普於華盛頓發表「AI Action Plan」,提出一套涵蓋產業扶植、監管框架、國防應用、教育訓練的AI政策方針。該計畫由AI技術顧問委員會主導制定,預計投資1,200億美元,分五年推進AI自主創新與防衛應用。

川普強調「美國必須在AI競爭中領先,不能讓專制國家定義未來技術規則」,並批評中國的多邊倡議為「另類網路鐵幕」。

此外,行動計畫也將要求大型AI公司公開模型訓練數據來源、建立AI災難回報機制,顯示出美國政府對AI倫理風險管理的態度正在轉變。


歐盟與台灣:尋求平衡開放與監管的新典範

除了中美之外,歐盟執委會亦於近期推出《AI Act 2.0》草案,將AI應用依風險等級細分,並建立跨國審查機制。這套規則特別針對深偽技術、AI選舉操作與信用評分系統進行規範。

台灣方面,則於7月初公布《AI國家戰略草案2025-2030》,聚焦AI醫療應用、教育轉型與跨境合作,強調「兼顧產業競爭力與人權保障」。數位發展部長指出,台灣將與歐盟、日本合作,共建「可信任AI測試場域」。


AI治理走向分裂?專家憂全球規則難以統一

AI教父Geoffrey Hinton日前受訪時指出,全球目前在AI安全、倫理與開放標準上的認知與利益高度分歧,「極可能出現類似於冷戰時期科技分裂的AI治理雙軌制」,尤其當中美兩國各自強化標準制定主導權時。

部分學者亦指出,若各國無法建立可信機制共享AI訓練數據與演算法驗證模式,將導致創新孤島與風險管理失效。


全球AI治理何去何從?

目前,中國「全球AI合作組織」提案仍待聯合國數位合作機構進一步評估與提案細節討論;美國AI行動計畫也尚未經國會全面通過,預計於2025年秋季進入實質立法階段。

各國如何在安全、創新與價值觀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接下來數年全球AI發展的關鍵。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