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不用再忍痛!告別「坐立難安」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在台灣,痔瘡是最常見的肛門疾病之一,據健保署統計,平均每年超過百萬人次就診,但因部位私密、尷尬感強烈,不少患者傾向默默忍受、延誤治療。傳統印象中「痔瘡手術很痛、恢復期很長」,導致民眾對手術產生強烈抗拒。隨著近年微創與雷射技術的推廣,醫療端積極導入低侵入性療程,是否能打破「痔瘡手術=地獄痛」的迷思,成為一大關鍵。

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

痔瘡並非單一疾病,而是內痔、外痔或混合痔的總稱,其發生位置與神經分布不同,導致治療方式也有明顯差異。內痔因無痛神經分布,初期可透過橡皮環結紮、注射硬化劑、雷射燒灼等非手術方式處理;而外痔則涉及較多感覺神經,往往需採傳統或微創手術才能有效改善。目前包括「環狀切除術」、「雷射結合微創手術」等選項,已可減少疼痛與恢復時間,避免以往常見的併發症如肛門狹窄或失禁。值得注意的是,藥膏、塞劑及口服藥僅具緩解之效,無法根治痔瘡本身。

從醫療角度觀察,痔瘡屬於慢性退化性疾病,與年齡、體質、久坐、便祕等因素有關。鍾雲霓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排便出血、異物感或疼痛等症狀,應及早尋求評估,依痔瘡等級與位置選擇適合療程。術後管理與日常預防亦關鍵,從高纖飲食、多喝水到規律運動,皆有助減少復發風險。目前各大醫學中心與專科診所皆已配備微創設備與經驗醫師,如何提升大眾接受度,仍需持續教育與衛教推廣。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