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龍壺迎龍年

陳念舟大師〈我的朝歌》單柄瀹茶壺

文/圖:吳德亮

儘管愛喝茶的華人都愛龍,以龍形呈現的茶器名作,從古到今卻不多見,未免讓人感到遺憾。事實上,早在日據以迄光復初期,台灣民間泡茶所用的陶燒大茶壺,就統稱為「大龍罐」或「龍壺」,儘管外觀上並沒有具體的龍騰意象,但1950年代由苗栗「福興陶瓷廠」老師傅曾火漾所製作的茶葉罐,就有了明顯的龍頭造型,算是台灣目前所知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龍形茶器了。

陳念舟大師〈亢龍有悔》燒水銀壺

以多元繽紛創作聞名的台灣現代陶藝家,當然不會讓龍在茶器中缺席,無論具體的龍形或抽象的龍騰意象,在號稱「金龍年」的2024年紛紛呈現。其中最令人驚豔的是媒體普遍譽為「兩岸金銀壺第一人」的陳念舟大師,特別為金龍年所創作「龍」為主角的金銀壺:包括「亢龍有悔」燒水銀壺,以及「我的朝歌」與「方圓龍形」兩把單柄鑲金戴銀的瀹茶壺。再加上9999純金鍛造的龍首壺嘴「藏龍」瀹茶壺,重達12.21兩,委實驚人,而壺鈕接近普魯士藍的帝王青金石,更讓我驚艷不已。

陳念舟大師9999純金鍛造的龍首壺嘴「藏龍」瀹茶壺重達12.21兩

同時擔任「無垢舞蹈劇場」團長的陳大師,近年所創作的金銀茶器,無論美感呈現、注湯節奏,與千錘百鍊成就的韻律動感等,彷彿也與身體語言的舞蹈交融。他說燒水銀壺取名源自周易「亢龍有悔」,龍首的壺嘴加上珊瑚礁意象的壺身,期盼人們能為這些年疫情肆虐、大地不安的地球做出省思,警惕我們在新的一年好好珍惜所在的土地,並期盼在龍年再次振作飛翔,因此在琢磨上特別凸顯龍的意象,飽滿的壺身則以台灣海岸地質的珊瑚礁為範本,引用水墨畫留白為概念,造就滄海桑田、橘皮質感的肌理,不僅寫實更呈現了龍行四海的壯闊繽紛。完美的造型特別再以花梨木積成材,雕刻出井然有序的編織髮辮作為提梁,除了增加手的觸感以及人體工學的著力點,更彰顯磅礡大器的美學巧思吧?


而堪稱「金包銀」的「我的朝歌」單柄瀹茶壺,不僅在「硫化」的銀壺加上純金龍首的壺嘴,單柄側把且再鑲嵌更大的純金龍首,雙龍一首一尾前後呼應劃上完美句點。特別的是壺身與壺蓋以及四個腳都鑲嵌了古代青銅器上常見的「饕餮」獸面圖案,正如《山海經》所說「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由於素材來自殷商的器物,因此以商朝首都朝歌來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