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老茶膏紛紛再現

文/圖:吳德亮

在三峽「金光明寺」看到陶藝名家翁國珍的作品「禪」,應是早年寺方所收藏,特別打電話向他致賀。未料彼端竟然傳來掩不住的興奮,原來他又收藏了幾餅遠從印緬邊境少數民族部落帶回的稀有圓餅陳年茶膏。連同他之前陸續收藏的百年「民間版」茶膏、陳期約90年的「民國版」茶膏、1943年左右的「抗戰版」茶膏、1950年的「解放版」茶膏等,可說涵蓋了近百年的各款歷史記憶,當下就決定到他關渡的工作室一探究竟。

所謂茶膏,就是將普洱茶熬成糊狀、濾去茶渣、蒸發水份,再將提煉出的茶汁注入模具壓制成型後烘乾而成。根據《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誌考記》記載,完成的茶膏則應具有「取起一團,拉長不黏手,色起淡褐色」的特色,而100斤上好茶葉才可以熬出20至25市斤的茶膏,可見已經完全濃縮了普洱茶的精華。


早在醫學不發達的清末民初,茶膏大多被當作治病的成藥使用,例如清朝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就提到:「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姜湯發散,出汗即癒。口破喉顙、受熱疼痛,用五分噙口即癒」。只是在現代醫療發達以及成藥普及之後,「療效」功能大於「品飲」的茶膏才逐漸失傳。直到2004年2月,近代大思想家魯迅所珍藏的三公克清宮普洱茶膏,在廣州以每片一萬二人民幣的高價拍出,才喚醒許多普洱茶人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