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芙奧》春拍 絕響木雕《水牛》

絕響木雕-水牛

文/袁青

朱銘:「藝術只有不斷創作,沒有退休。」

台灣重量級雕塑藝術家朱銘驟然辭世,令人惋惜;也因此今年羅芙奧秋拍中,一件大師象徵著台灣鄉土情懷的木雕《水牛》,格外值得珍藏。
1938年出生於台灣苗栗的朱銘,生肖屬「牛」。一生勤於創作的大師曾說過,「藝術只有不斷創作,沒有退休,」其豐沛源源不絕,高潮迭起的創作思變,展現台灣在地多元藝術創作風貌的才華。
台灣木雕藝術啟始於傳統鄉村的樸實和深刻的情感,莫過於朱銘的「水牛」。除了反映自小農家生活的寫照,對鄉土的熱愛,這件更曾經是化解台灣70年代,族群對立的吉祥物,顯示朱銘真情大愛的涵養和藝術家俠骨柔情的性格。

朱銘憑〈太極系列〉等木雕作品

1953-1957初始木刻,其後拜師楊英風學習現代雕塑的朱銘,以純樸的天性將過去賴以維生的木雕,由工藝逐次提升為富有生命意味的藝術創作。作品廣泛而深切地感動了國際。「鄉土」、「太極」、「人間」雕刻系列等,可以說是朱銘藝術創作重要的階段代表作。

  

對只有小學畢業的朱銘而言「藝術是種修行」,不但養成以天地自然為師的特質,更學會去思考,他曾表示:「睡前想一件與自然有關的課題,並找到滿意的答案,這就是修。」拜楊英風為師後,雖不曾正式上過一堂課,但在藝術啟發上,體悟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及簡樸寫意的美學觀;從一位藝匠銳變為國際知名的雕塑大師。

朱銘

1980年前後是朱銘的轉折點,一方面,由木雕過渡到青銅創作,發展嶄新形式和雕刻語言。另一方面,仍沿著更簡潔、更抽象的木雕方向行進。剛柔並濟的《太極系列》是朱銘表現內化於觀看角度的協調與平衡。知名的「單鞭下勢」作品,在低身下勢動態中,從青銅表面似經風化般殘蝕的質感,代表藝術家深化了歷史感的陳述。


「太極」雕塑也進化到「以裡達表」意境;「氣韻生動才能傳導出生命力,」朱銘自己曾解釋:「造型上最合理、自然的律動,是『以裡達表』。」大師的太極雕塑傳達了包含藝術、武術精髓。他認為,以一直深遠地影響著歷代中國人思想和生活的「陰陽相生」為基礎概念,在形體剛柔相推流轉之際而生變化,象徵宇宙天地之間的運動生息,某種程度貫徹藝術修行,自然形成朱銘個人藝術創作的語言。

早期以台灣民俗或民間生活為體材的雕塑到引起國際藝壇關注的「太極」系列,皆為朱銘生活的再現;練太極培養身體不經意誕生的結果「太極」系列是,對他來說,完全反饋當下,而預設安排或設計本來也就不是朱銘的創作本意。


1978年,「單鞭下勢」作品矗立在日本的「雕刻之森」。「太極系列」為朱銘的創作生涯開闢了另一個旅程。其實在此之前,他已展出一尊題為《功夫》的木雕。在大師眼中,「太極系列」要表達的是那份生命力,是由內而外,也是朱銘奠定風格的起點。

「太極系列」雕塑之中,幾何化抽象面體與人物動勢造型的聯繫,以及三度空間語言中動靜與粗放簡潔的對比,形成光影變化。


尤其《單鞭下勢》中,朱銘將人們熟知的太極文化以及拳術套路加以藝術處理,讓人生動地感受到勢大、力沉的勢不可擋。將雕塑和環境融合的「太極系列」創作,以靜制動的視覺張力和震撼的體量感,帶來富有當代審美精神的想像和藝術陶冶。
朱銘不喜重複,因此創作常順著內心體悟求變;紐約生活是觸發彩木出現的「人間系列」的關鍵,這也也反映了朱銘對俗世人間形色人物透觀的順勢發展。


題材包括俗世人物的眾生百態,三姑六婆、摩登女郎、運動員、出家僧眾等對象的「人間系列」,一切信手拈來。更有以雕塑、以彩繪、以水墨、以拼貼、以多媒材的創作,每件作品耐人尋味,彷如朱銘亦莊亦諧的性格。

羅芙奧曾不止一次拍過朱銘大師之作,1982年《單鞭下勢》木雕作品47(長) x 35(寬) x 46(高) cm就拍出TWD 16,280,000。

今年這尊1985年的「水牛」木雕件,在大師辭世時刻,更具緬懷意義。NT1.500.000—2.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