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鎮太聖宮魍港媽祖神像 400多年歷史出自明朝

(記者黃昭博/嘉義報導)嘉義縣沿海地區布袋鎮好美里(又稱虎尾寮),該地名舊稱「魍港」,更是知名廟宇「魍港太聖宮」,該宮後殿奉祀一尊400多年歷史的媽祖神像,人稱「明朝媽祖」。太聖宮主委蔡水來說,明朝媽祖經過成大教授石萬壽等多位專家考證且獲得主管機關頒贈證書,來自明末清初時代,更值得一提是魍港媽割肉治病,自古留傳至今信徒們非常敬仰爭睹的珍貴古蹟,並虔誠前來朝拜,香火鼎盛。

圖/嘉義縣布袋鎮太聖宮400多年歷史魍港媽祖出自明朝。記者黃昭博攝

太聖宮「明朝媽祖」其重要的藝術造詣,對知識、技術或流派發展產生特殊影響,反映當時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的意義,因此106年提送文化部經多次現勘與會議,魍港媽祖終於在隔年1月29日獲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古物,並推論年代為明末清初的作品。經過大家的努力下,終於揭開太聖宮魍港媽祖神祕面紗。

圖/太聖宮常委秦榮福說,現今媽祖神像底部有個窟窿,據說媽祖對於病人求治,會透過乩童派藥方,如遇疑難雜症,更指示挖掘底部一小塊以為藥引,而病人也皆能痊癒,而這就是「割肉治病的魍港媽」的由來。記者黃昭博攝

魍港太聖宮位於布袋鎮好美里境內,原是一處鄉內漁民出海時、祈求平安的祭拜場所,宮內供奉的是漁民的守護神—媽祖。太聖宮的媽祖神像和其他地方所供俸的媽祖不同,這裡的媽祖是經過教育部鑑定,屬於明鄭末期的媽祖神像,歷史長達400多年,極具保護價值,因此,太聖宮不僅受到當地信徒的景仰,也是海內外各地善男信女爭睹的珍貴古蹟。魍港媽,另有別號—衙門媽。在荷蘭時代,受到大水沖毀的媽祖廟,荷蘭士兵將媽祖神像迎入砲台,昔時則對統治者之官舍稱之衙門,因此才有「衙門媽」之稱。現今媽祖神像底部有個窟窿,據說媽祖對於病人求治,會透過乩童派藥方,如遇疑難雜症,更指示挖掘底部一小塊以為藥引,而病人也皆能痊癒,而這就是「割肉治病的魍港媽」的由來。

圖/太聖宮主委蔡水來與總幹事秦銘發合影。記者黃昭博攝

主委蔡水來表示,太聖宮以往每年都會舉辦各式祭典,其中最盛大也最具知名度的當屬每年農曆3月的「海上會香儀式」。祈求媽祖再次給予漁民、鄉民們來年的平安豐收。不過,近年來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無法再舉行。太聖宮總幹事秦銘發說,當時每一年的海上會香盛況空前,集結布袋、朴子、東石等沿海鄉鎮近百座廟宇神尊出海,遙祭祖廟祈求保佑子民平安豐收,但因近年來港口淤積難以出入,加上許多船筏轉成觀光船筏及漁民大量開發漁塭飼養文蛤,因此已停辦多年,只是太聖宮奉祀的「明朝媽祖」確實經過文化部認證全台唯一,並由前文化部長鄭麗君頒贈證書,因此吸引眾多民眾前來朝拜。

圖/嘉義縣布袋鎮魍港太聖宮媽祖400多年歷史出自明朝。記者黃昭博攝

太聖宮常委秦榮福說,魍港太聖宮明朝媽祖的聖跡相當多,其中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媽祖為了子民身體健康而「割肉治病」,因為當年好美里是靠海漁村毫無醫療資源,民眾有病痛都會來祈求媽祖,如果擲杯請示獲得允杯,就可從媽祖座底削一片材片合藥煎服治病,由於媽祖神威顯赫神奇治癒病患無數盛名遠播,因此大家都頌揚這是「明朝媽祖」割肉治病,至今仍令地方人士津津樂道。

太聖宮主委蔡水來表示,今年雖然依然無法舉行海上會香活動,但歡迎各地遊客和地方鄉親來太聖宮参拜及觀賞3D動畫彩繪,體驗好美里的特有文化、藝術。廟方春節初一、初二在廟前有熱鬧活動,包括初一早上8點新春團拜後在廟前廣場發放「媽祖紅包」1000份送完為止。另外初一和初二上午9點到中午廟方特邀名廚敬備美食餐點招待所有來到的村民及遊客,讓大家過一個快樂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