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Ct 值是什麼?

Ct值的全名為cycle thresholdvalue,也就是循環數閾值,主要是透過病毒核酸檢測(PCR)儀器,測量患者病毒基因濃度與傳染力的指標。 
 針對COVID-19病毒檢測,台灣目前主要採行即時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又稱Real-time PCR。由於檢體內的COVID-19病毒基因非常小,只有一般流感病毒的1/10,需透過PCR的檢測技術,一次次複製放大才能夠被觀測,每放大一次就是一個單位的Ct值。因此,Ct值可視為可偵測到病毒RNA量的最少循環數。例如,Ct30即代表將檢驗的病毒基因放大了230次方倍才能被觀測到。
 若患者的病毒基因濃度高,像是剛感染、重症患者,只需要做幾次PCR複製放大就可以觀測到病毒,Ct值低,傳染力較高;相反的,若病毒基因濃度低,就需做更多次PCR複製放大才能觀測到,Ct值偏高, 傳染力自然較低。
 不過,Ct值只是一個參考值,不是絕對數值,其數字高低與病毒傳染力強弱,並非直接相關。傳染力與年紀、咳嗽、運動習慣、肺活量高低、戴口罩與否、口罩密合度、免疫力高低及打噴嚏力道強弱有關。因此只能說,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Ct值高與Ct值低相比,Ct值低代表病毒載量較高,可能傳播的病毒量較多,可能傳染的風險也較高。
 國際間針對解隔離的Ct值,並無一致的標準。台灣疫情指揮中心,也因應國內新冠肺炎的發展走向,持續滾動式調整解隔離處置方針。起初設定三次採檢陰性,始能解除隔離;第二次修正為兩次採檢陰性,可解除隔離。
 直到20211月規定,患者發病10天以上,且症狀緩解至少3天者,加上二採陰性、一採陰加上一採Ct值≧34、或兩次採檢Ct值≧34,即可解除隔離。
 隨著本土疫情升溫,指揮中心希望將病房保留給更需要隔離的患者使用,因此將標準加嚴,患者須在解隔離前一天接受PCR採檢,體內病毒量Ct值≧30才能解除隔離;重症個案則須連續兩次篩檢Ct值≧30,才能解除隔離。
 之所以調降隔離標準為Ct30,是經過專家會議討論並參考國外資料。當Ct值≧30 時,體內病毒量已下降到幾乎不具傳染力,因此無需集中檢疫隔離,可回到社區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或進行其他醫療處置。

這篇文章 病毒Ct 值是什麼? 最早出現於 中國醫藥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