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海攝影記錄詩畫台灣 寄寓思念父親 

攝影師周文海作品
陳欣婷提供
陳欣婷提供

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七歲那年,攝影師周文海的父親教會了他看見美,讓他此生不會錯過。曾經,在按下快門之際,父親身影浮現腦海,他終於明白榮耀父親的方法,就是做到像他一樣。周文海的第二次攝影圖文個展《行到水窮處》,與旅居倫敦多年的策展人陳欣婷合作,於本月6日至19日在國父紀念館,展出紀錄如詩如畫的美麗台灣的攝影作品外,也分享他與自然的對話。

周文海的攝影啟蒙老師是父親周志剛,周志剛是一位備受尊崇,提倡涵蘊甚深、如夢似幻的「詩意攝影」風格的攝影大師。成為職業攝影師之後,周文海曾寫道:「隔天清晨五點半,我來到陽台,架好相機,等待關鍵時刻到來。父親的身影忽然出現在我腦海,當年他坐在陽台藤椅上,看著湖面的樣子。六點剛過,太陽慢慢從山頭升起,雲彩快速移動,我把臉貼到觀景窗前,專注地按快門,捲片,按快門。」

攝影師周文海作品
攝影師周文海作品

周文海透露,那天的他,很滿足。因為他終於了解,原來榮耀一個人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到像他一樣。他感性地表示:「七歲那年,我父親教會了我看見美,讓我這一生不會錯過。謝謝你,爸爸,我愛你。」

對熱愛攝影超過40年的周文海來說,攝影其實是一種對話,是用眼、手和心與大自然進行的對話。他說明,構圖是觀點,技法是語氣,時間是態度,感受則是對話的深度。而周文海沒說出口的是拍照的時候,也是他與父親的才華交流、對話或融合的時候。

開幕時,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師大藝術學院院長梁秀中、台大台復新創會理事長廖永源、與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蒞臨欣賞外,還有兩位空靈舞者賴儀珊與何亭儀,如女神般跳舞向作品致敬。

鄭家鐘致詞時指出,周文海開7個半小時的車向陽光、空氣、水致敬,是一種天命;沾到露水濕了布鞋,是一種禪定;池上如稻穗一樣,在清晨深呼吸,這是一種天人相契。

鄭家鐘繼續介紹:「長時間曝光,使浪淘盡的激越,成為了收斂,這是一種視角;瞬間捕捉激情、凝視看見沉穩,這是同時關照心的兩面;岩石佔了一千年,用千分之一秒入鏡,這是一種尺度;眼所見皆流動,心所繫皆不動,這是一種察覺;沒有什麼特別,不張揚引人靠近,這屬於一種修養,人生必須有空間,哪怕瞬息片刻的有空間都是重新發現自己的關鍵!這就是周文海攝影家。」

攝影師周文海作品
攝影師周文海作品

此次展覽,周文海除了表達對父親的感恩與思念,也分享成長過程中「山窮水盡」與「痛定思痛」的經驗,在慢慢地累積之後,發現原來挫敗迷路竟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養分,人必須經歷許多次的自我修正,才有機會向成功靠近,同時也能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發生的各種酸甜苦辣。

據展覽資料指出,人需要有動力,讓自己朝水窮處前進,去探索未知、面對挑戰。而最有效的動力絕對是「我願意」,唯有願意能讓人在山窮水盡時仍懷抱希望,不輕言放棄。如果「行到水窮處」是緣份和願力,那麼「坐看雲起時」必定來自修為。誰能在水窮之處還坐下看雲?那必須是一份定力和從容,也必定是修練之人才能做到。帶著一顆向水窮之處邁進的心,不期待任何回報和結果,到最後哪怕只是看著幾片浮雲飄過,也能會心一笑。即便疫情下,也將繼續朝「水窮之處」出發,迎接更多「雲起時刻」。

陳欣婷表示,當看到周文海的作品如此安靜與永恆,讓她決定即便疫情嚴峻也要為他策展,希望將這份寧靜的力量分享給更多人。「許多人都在問,那些寧靜美麗的影像怎麼得到的?」周文海回覆:「關鍵是時間,在動與不動之間,只有透過時間才能看清事物。我們可以用千分之一秒,去看見浪花中的一顆水珠;也可以用一千秒,去紀錄那個在浪花中屹立千萬年的巨石。」

周文海強調,看見了就有機會呈現它的美,時間越短,越抓得住激情浮躁;時間越長,越看得見深沈寧靜。眼睛總會被躍動的景象吸引,心卻總是記著那不動的部分。動與不動之間,是自己的心。他認為,成為對話的攝影作品,不再需要去比較技法高低、器材優劣,只是單純面對大自然的信息給出自己的回應,用態度和感受去完成作品。這樣的拍攝很令人滿足,如果每一幅作品都是人與自然的生命對話,那麼展覽也勢必成為另一場對話。試想在作者、作品、自然景象,與觀賞者之間,能迸發出什麼樣的對話呢?

照片來源:攝影師周文海Daniel Chow/策展人陳欣婷Tiffany Chen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