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茶藝23年深入普洱茶的知性與感性

文:吳德亮
「年代」多麼熟悉的名字,加上「茶藝」兩字,鮮明的市招立牌在豪華地磚嚴整排列的偌大前庭佇立,很難不引起來往車輛行人的注意。不過位置卻不在桃園市區的熱鬧商圈,反而「大隱」於高樓櫛比鱗次的豪宅區,無論一樓門市或不遠處高樓層的茶空間,都令人感到寧靜祥和的氛圍。主人許董說他早於1998年開始入行,從事紫砂壺、茶葉、茶器的買賣,至今已堂堂邁入23個年頭,而真正深入普洱茶的世界則始於2000年,讓1990年代中期就深入普洱寫茶拍茶畫茶的我也不禁深感佩服。

推開門市大門,右側閣樓上層層疊疊的茶品很快就吸引我的目光,包括如「雪印青餅」般牛皮紙筒包的七子餅茶,陳期顯然都不太年輕;其中尤以早期原封麻布袋包覆的一件陳茶特別醒目,儘管明顯感覺悠悠歲月留下的滄桑,烙印其上的「雲南七子餅茶」與嘜號依然清晰可見,許董說那是最早在香港購得的整件12筒裝老圓茶,完整保留至今,讓我重新大開了一次眼界。

為何門市與茶空間都不在人潮熙來攘往的鬧區?許董解釋說早期大多從事中盤批發業務,因而無法專注在門市,而且從業至今早已累積不少優質的藏家客戶,23年從未間斷。他頗為自得地表示「專業度夠,客戶一定會找上門」,而且「只要能挑選出好的茶質就是回饋客戶最好的方式」。

不過,與「中華茶業協會」大部分同仁近年專攻改制民營後的勐海茶廠大量推出的「大益」新茶不同,許董至今仍以中、老普洱茶為主,認為新大益茶現階段無法作為立即可以品飲的茶品,因此僅有少數幾款嚴選預期優質轉化及增值潛力的新茶推薦給客戶,因為「推薦好的茶質給客戶才是最重要的」。他說普洱茶是後發酵的茶品,隨著時光流逝與空氣中微量水分子結合產生後發酵,進而轉化出更醇厚飽滿且生津回甘的茶質,因此「超前部署」建立茶倉存茶絕對有其必要性,也才能應付現今市場上的快速消耗,進而慢慢接續新茶的轉化。

針對今天普洱茶市場普遍「炒新不炒舊」的現象,對茶的傳承延續十分重視的許董也有他獨到的看法:認為炒茶是市場一時的機制現象,一旦過了蜜月期,新茶太多無法消耗將造成市場強大賣壓而崩盤,畢竟普洱茶是後發酵的茶系,唯有經過時間轉化,讓茶質飽滿厚實溫和不刺激,才是普洱茶珍貴之處,因此經營的方向無論新舊,至今仍堅持以優質的大樹茶為主。

距離門市不遠處的一棟新建大樓高層,是許董伉儷精心打造的茶空間,從雕塑家蔡尉成的偌大作品,到足可媲美博物館櫥窗級珍藏的兩岸各款名家創作壺,都十分適切地融入茶桌茶席之間。而進入柔和燈光照拂與恆溫恆濕加持的密室,號字級、印字級與早期七子級等各款古董名茶嚴整有序地羅列其中,點綴一旁名家創作的古典燈飾,更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可說收穫滿滿,包括知性與感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