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傳統建築修復 榮獲公共工程優等獎 藝文 by 鄭 儷絲 2021-01-13 FacebookLINETelegramWhatsAppTwitter 報新聞報記者鄭儷絲 李庭萱/金門報導 金門古寧頭南、北山3處傳統建築修復工程,2020年由內政部營建署推薦,角逐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第20屆金質獎,在眾多參選案中脫穎而出,獲得優等獎,評選結果不僅凸顯金門傳統古厝保存的價值,營建署與金門國家公園也希望修復後的古厝,未來都能成為來金遊客住宿特色閩南民宿的首選。 營建署指出,金門雄峙閩海、汪洋四環,舊名浯洲,又有仙洲、浯江、浯島諸稱。金門自唐代中期置於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所轄管,1915年始創縣治。在發展悠久與歷代人文薈萃之下,保存了豐富的文化史蹟、傳統聚落、廟宇、宗祠與古厝,但因受國內外著名的古寧頭大戰、823砲戰及93砲戰等兵燹之災,以及接連著長期實施戰地政務,金門島內居民紛紛外移,聚落內古厝也因而長久失修,在時間的洪流下,多已傾圮倒塌,聚落與古厝風貌逐漸消失。 1995年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其任務是在維護轄內傳統聚落風貌,避免遭受拔地而起新式建築,影響到美麗傳統聚落天際線,所以每年極力與當地居民溝通國家公園的理念與想法,在創造多贏的概念下,向居民以設定使用權30年,進行古厝整修與委外營運,迄今已歷時20年,投注整修經費近新臺幣7億餘元,完成近90棟古厝修復工程,以民宿、賣店及展示館的經營型態,在居民、觀光人潮、古厝與傳統聚落風貌之間,已經在地方上創造多贏成果。 保存古厝風貌,延續傳統工法與在地生活遺跡 位於金寧鄉南山的12、19號和北山的62號,曾遭受到古寧頭大戰洗禮之地,國家公園於2019年起進行修復設計。這三棟古厝的格局分別為一落四櫸頭加突歸、二落大厝與三落大厝,是在地李氏族親所有,創建至今已逾百年,因受兵焚影響,古厝狀況十分糟糕。為了瞭解三棟古厝的形貌與背景,委託設計監造單位是逐一訪談李氏族親對於古厝風貌之記憶,當然也參考周邊的古厝風貌,彌補部分失落的記憶,此外也邀請李氏族親與在地專家學者等一同協助指導修復的內容。過程中,指認出北山62號牆基上留有大量的蚵殼,這是見證早期住民於海岸邊佈設石條的方式來養蚵,名為蚵堵石,因蓋古厝花費巨資,所以用養蚵當作蓋古厝的建材;巨大的花崗石門框下發現的洞,則是當地居民刻意留給家貓回家的門,這等等細節都是代表在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這些都在設計與施工的過程中保留下來;而在工藝展現方面,則藉由傳統匠師展現50年的技藝,如卍字堵、墀頭、鯉魚口等彩繪泥塑,讓古厝更顯豐富。 古厝型態是記載金門的生活方式,看不到的,則是古厝的空間長寬高的尺寸與位置,皆有祈求子孫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官運亨通等等之隱喻;此外營建過程中,營造廠與傳統匠師恪守金門在地傳統建築規制(避免伸長手、見白、咬箭、目屎留滴),而營建過程中風俗,如正脊煙筒內合脊十二物,大樑上掛著樑燈、五穀傘、金花等等,皆有丁、財、貴生生不息、多子多孫等祝福居民之意,這方面則需要遊客親自到訪,聽解說、住一晚,才能夠深刻體會金門居民對於家的重視與子孫的期待。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鄭 儷絲 鄭儷絲 曾在東森電視台/華爾街財經台多年採訪實務,並是影劇、科技、醫藥、 財經等各產業的資深記者 中華民國藥品營銷暨管理協會醫藥專業營銷人 員(Medical Representative) 認證考試資格。 See Full Bio FacebookLINETelegramWhatsAppTwitter 前一篇河岸蘭城維管束暨化龍眷舍群整體營造下一篇可可Cacao跨域推廣 邀集小農業進駐 潮汐共生:「清水藝術季」 心靈共鳴引領永續對話夯 (鄒志中特稿) 「2025台中清水走走藝術季」以「潮生共境」(Coexistence with the Tid... 2025-10-17 基隆潮藝術《光獸 Mossmo》藝術裝置破損事件,已啟動修復作業 報新聞/編輯部 2025基隆潮藝術海展區作品《光獸Mossmo》於10月16日晚上約7點15分... 2025-10-17 清水走走藝術季邀隨潮汐旅行 傾聽濕地的聲音與招潮蟹共舞 報新聞/中部特派員鄒志中報導 藝術不僅只是觀看,更是靈魂的感知,潮生共境—在風與海之間,開啟一場與自然共感的... 2025-10-17 凝視大地的呼吸 張裴舫《微光過隙》個展 文/郞亞玲 藝術領域的探險家 溫婉秀麗,笑容可掬的張裴舫,穿梭在展場,總是以親切、耐心解說自己的作品,。她是... 20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