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想國為名,看見東海藝術街的書世界與茶世界

作者:曾彥霖

「台中有沒有你最想去的地方,一個順著走就會找到的地方 … 」對我而言,這條順著走就會走到的地方,就是藝術街…從童年時爸爸帶著我與妹妹參加藝術街繽紛聖誕的回憶;大學時談戀愛伴隨著獨立書店與愛樂生活的藝術街;出社會後,只要有空,順著兜風就會到的地方,仍然是藝術街。

這種自發性的在地創生的生命力~而這數十年來,藝術街的興革變化,以及護守著大肚山的文史地景(亨德博士紀念公園與事蹟的發揚)、東海中科生活圈空氣品質的安全維護、理想國藝術街商圈的全國特色魅力營造、一中前後任校長連署呼籲重視藻礁科學與生態價值…這種種的推手,就是藝術街商圈的主委郭達鴻老師與藝術街夥伴們!

人文氣息濃厚的藝術街,主委郭達鴻老師對於閱讀與藝術的推廣不遺餘力,本圖為明目書社讀書會致贈《門外雜誌》給藝術街
左:藝術街商圈主委 郭達鴻
右:本文作者 曾彥霖

記得第一次的口述歷史訪談,是在世界閱讀日的前夕,老師首先分享以一個愛書人的角度,在九州、在澳門與東亞各地旅遊時,總是會喜歡走到當地的特色書店或者獨立書店來看看,即便文字不同,從封面、設計、裝幀等,仍可感受到不同地區書人的暖意與思想。聊到書,大家的話匣子就開了,老師說其實他一直希望,藝術街能夠有多一間兩間,可以讓人信步漫遊,走著走著就進去逛逛,坐著看書買書的特色書店。像明目書社這樣的空間,能夠把特色書籍、文房四寶、甚至將來能夠有機會把一些手作系列(無論是咖啡、茶、點心、特色小點,甚至像隨園食譜這樣,很典雅的把食的文化與歷史典故呈現,那會是藝術街上迷人的風景)

藝術街世界奉茶日活動
以理想國為名 看見東海藝術街的書世界與茶世界

接著老師拿出珍藏多年的各式海報與文宣,從最早民國87年8月1日創刊的《鄉親您好 社區報》,由梅可望校長擔任榮譽顧問,郭達鴻老師擔任發行人與總編輯,而編輯顧問與社區顧問更是陣容堅強,都是一時之俊秀。當時文建會與全台各地的有識之士與產官學界的社區議題研究者們,針對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社區與社群的重新塑造,而有了新故鄉運動的倡議,而藝術街理想國社區,在1985年至1990年間崛起,成為台灣第一個社區總體營造示範點,所在地的國際街原本破敗、荒涼,一路發展到人文薈萃的藝術街,成為台中縣第一個商圈,建商1988年間推出新建案,規畫烏托邦型「理想國」社區計畫,以柯比意廣場為主據點推動社區藝文活動,打下藝術街基礎。

東海藝術街街景

東海藝術街全盛階段,聚集藝品、服飾精品、古玩、茶坊、創意小店及咖啡餐廳等特色店家進駐,營造的悠閒、浪漫人文藝術氛圍一炮而紅,「觀自在」、「紅磚橋」、「班班的家」、「璞園區」、「小雨的兒子」、「古典玫瑰園」、「羅倫斯」餐廳及「阿達家族」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店家,更吸引重視生活品味的藝術家、創作家聚集,吹起濃厚的在地藝文風。

東海藝術街

郭老師自2019年接任藝術街商圈主委後,特別重視藝術街的新舊特色如何多元呈現,吸引不同世代的遊客們,走訪藝術街,愛上藝術街。因此商圈管委會結合當地老店家與第二代年輕人自組文創協會、社區發展協會攜手運作,藝術街商圈今年已破百家店家,透過新穎的經營行銷模式重新引來人潮。

東海藝術街街景

除屹立商圈20多年的老店家,年輕一代的新店家及原店家第二代的進駐,再注入活水,「小巷子豆花」專賣手工豆花;「花半開」專營花藝、茶藝;「李記珍愛」主打手工蘿蔔糕;而「明目書社」的門外雜誌書友會,也在藝術街的吸引下,一群來自藝術媒體的朋友、建築師、設計師、文史工作者們,共同成立了明目書社書友會,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卻有著一個共同的書人、書友的情誼與愛好。

東海藝術街街景

而廣受玩家與部落客、IG、YouTubers期待與好評的藝術街[2021巷弄之間]X Accupass 合作的“老闆今天不想上班” 東海藝術街商圈Art Street 半日遊深度旅行回來了!

猶記五月時,參加第一場“來東海找達人體驗”參加由李記珍愛達人店家的手作蘿蔔糕與芋頭粿的活動,聽店家講解店名的由來與父女之間的傳承,由米漿與菜頭、芋條交織而成的美味關係…同時在店裡看到阿公帶著孫子們滿懷期待的來到李記珍愛…真的一種感動與幸福的感覺…深深感受到李記珍愛的深意與祝福~好像看到小時候阿公帶著我跟妹妹到街上逛逛的感覺。這種充滿愛力與生命力的能量,在李記珍愛的空間中流動著,帶給每個到來的朋友們,幸福的感覺。

蘿蔔糕中的文采與泥香~李記珍愛

《驚蟄:東海藝術街商圈突圍日記》
接著在疫情期間,藝術街商圈管委會帶領店家轉型線上與雲端商務,以及線下帶著大家各種自發性的奉獻,為警消醫護加油打氣,這種新生的能量,真的是台灣在地生命力與經濟及社區發展的最佳寫照!

一條美麗的街道名稱:藝術街,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就像當年《天下雜誌~319鄉向前行》裡面對藝術街的介紹:「藝術街像一座島,既獨立又開放」,穿過車水馬龍的台灣大道,彎進國際街,繞進藝術街,再到藝術南北兩條街晃晃,來到遠東街,彷彿串連起《遠東的線索》在這邊可以看到台灣近代史進程的縮影,以及大家在地方精神中,所形塑的集體記憶,社會想像以及情感認同,一種我們「龍井我的家」、「我們都在藝術街」的集體記憶與情感空間的形塑~這麼多年來,一代一代的店家與遊客們,來到藝術街、愛上藝術街,從而安居樂業,變成了鄰里社區,這些辛勤耕耘的痕跡,造就了大肚山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喜歡大肚山,喜歡藝術街,就是因為喜歡這塊土地上的文采與泥香

作者曾彥霖小檔案

文字工作者、評論員、記者等,現職為高苑科大金融科技與創新管理中心專案講師,以及東海藝術街商圈顧問,1985年出生於台灣。東海大學行政系畢業\都市計畫學程結業;高雄大學EMBA班(110級)。大學期間,在社會行動與環境運動傳統濃厚的社科院的環境中,開始了「人類社會合理生存模式」的思考與探索,並帶著好奇之心,在畢業後擔任部隊政戰業務負責人、地方議員助理等工作與社會角色,並將思考行為與關心,回歸到地方人與地方事中。2010年開始投入環境運動,成為共生社群的守護者的一份子自我期許,積極投入環境保護與生態議題,在守護千年茄苳樹、守護大潭藻礁等環境運動上,都有深刻參與。

2019年開始替以政治、社會思潮、書刊、電影、戲劇等為主題的《華巍藝術新聞》與《 門外雜誌》撰稿,同時以一位行動力與願景的關懷者自我期許。從那時起他陸續參與了多種口述歷史的工作與訪談企劃,並融合地方創生的關懷,長期參與獨立書店議題與地方文史工作中。

文字作品:《臺灣城鄉圖誌》、《ASI生存概念:一種多視角的生存術與生命關懷》、《國史國魂~234師長城部隊口述歷史照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