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獸共患病如何防患於未然

文/張磊李川劉涵

 狂犬病、血吸蟲病、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徵、寨卡病毒病;近年來,這些人獸共患病發生的比例不斷增高。在全球新發175種傳染病中,有132種為人獸共患病,占比高達75.4%,防控形勢嚴峻。日前,大陸中華預防醫學會、中國畜牧獸醫學會、中國微生物學會和中國工作犬管理協會在安徽省合肥市聯合召開2019年人獸共患病國際研討會暨中國狂犬病年會。本次會議以「同一世界同一健康聯手共防人獸共患病」為主題,夏咸柱、徐建國、金甯一、陳化蘭等多位院士以及近2000名來自中國大陸衛生、農業、公安系統,以及相關院校、研究機構的專業人員參加了會議。


可借助反向病原學未雨綢繆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建國說: 「對於防控傳染病的相關措施,傳統病原微生物學的基本內容是:傳染病發生後,假設是由某種微生物引起,就設計方案,分離鑒定可疑微生物。按照柯赫氏法則,確定病原體,然後發現傳染源,此後再開展動物宿主、傳播途徑、診斷治療、預防控制等研究。舉個例子,野生動物攜帶大量未知微生物,一些野生動物的正常菌群可能是人類傳染病的病原體。這時,通過野生動物微生物研究,探究動物源性病原體與人類致病的關係,評估其引起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的可能性,預警可能由此產生的傳染病疫情。反向病原學研究改變了這種應對傳染病的被動局面。反向病原學的核心是:發現並命名新的微生物,評估新發現微生物的致病性或公共衛生意義,提出未來可能發生的傳染病病原體目錄,研究預防控制措施,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重大傳染病疫情。
 例如,我們在青藏高原發現了旱獺等野生動物攜帶的未知微生物,通過採用病原生物學研究方法,對微生物進行分析和鑒定,提前評估其引起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的可能性。因此,研究野生動物攜帶的未知微生物,發現新的微生物,評估其引起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的可能性的反向病原學,可以預警未來可能發生的新發傳染病,有助於國家層面採取早期應對措施,未雨綢繆,預防將來發生重大新發傳染病疫情。」


接種疫苗防禽流感效果明確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陳化蘭說: 「禽流感是A型流感病毒感染各種禽類的總稱,對家禽養殖業危害非常嚴重。根據致病性不同,禽流感又分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目前,禽流感中影響最大的是H5亞型HPAI,已在60多個國家的家禽和野鳥中檢測出該亞型病毒。其在中國大陸、印度、印尼、孟加拉、埃及和越南,H5N1亞型禽流感已經成為危害養禽業健康發展的頭號病原。禽流感病毒不僅可以跨越種間障礙直接感染人,還為人的新型流感病毒提供供體基因。有證據表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就是由H1N1禽流感傳染給人類而引起的;1968年,人H3N2亞型流感是由禽源H3病毒提供PB1HA基因,由1957年大流感提供其他內部基因而形成的重組毒株,重組後成為一個新的大流行毒株;2009H1N1流感是來源於北美豬群中流行的三源重組毒株,其PB2PA來源於禽類;2013 年人感染H7N9 流感病毒,其內部基因來自H9N2禽流感病毒。可以說,人類歷史上出現的這幾次大流行的流感病毒都與禽流感密切相關20179月,中國大陸引進H5/H7雙價雞滅活疫苗,接種疫苗後,家禽中的H7N9病毒分離率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2017 10 日後,只有H7N9人類病例報告,表明家禽接種疫苗成功地消除了人類感染H7N9病毒。這些事實表明,通過接種疫苗積極控制家禽中的禽流感病毒,對控制人獸共患病和保護人類健康至關重要。」


高效防控須關口前移聯合應對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長春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夏咸柱說: 「人獸共患病是指在人和其他脊椎動物之間自然傳播的疾病。近年來,人獸共患病發生的比例不斷增高:H5N1禽流感SARS等新發人獸共患病接連出現;狂犬病、血吸蟲病、布魯菌病、結核等原有人獸共患病連發、再發;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徵等外來人獸共患病逼近國門、威脅不斷;裂谷熱、寨卡病毒病等已在中國大陸發現輸入性病例。此外,利用人獸共患病病原進行生物恐怖襲擊的可能性不斷增大。人獸共患病防控不僅關係到健康養殖、公共衛生安全、食品安全,且關係到國家生物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

 因此,必須將人獸共患病防控的關口前移,切斷動物疫病向人類傳播的「源頭」;堅持「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健康」的理念,加強國家層面的支持與協調,建立多學科、多部門協同聯動機制,聯合防控;完善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上保障人獸共患病防控工作的落實;同時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加強研究,採用新型生物學技術開展埃博拉出血熱、狂犬病、中東呼吸綜合徵、裂谷熱等重要人獸共患病病原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研製簡單、快速、準確的診斷技術與新型疫苗和救治藥物,進行科學防控。」


呼吸系統共患病是首要關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長春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金甯一說: 「共患病毒病是由共同病原體引起、流行病學相互關聯,在脊椎動物和人類之間相互傳播的疾病和感染。動物病原體演化為人類病原體分為多個階段,從最初的動物感染、初步感染到局部暴發、長期流行,最後演變為人類感染。其中,引發共患病毒病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動物原性病原跨界傳播速度加快;病毒適應性進化導致難以研製相關治療藥物;生態破壞與氣候變暖,使得病毒病流行頻率加快;全球化經濟與飼養方式的改變,加快了新型病原的產生等。在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及消化系統共患病毒病等幾類醫學界廣泛關注的共患病毒病中,呼吸系統共患病是應首要關注的共患病毒病。近年來,正黏、副黏、冠狀病毒病等感染情況日益加劇,尤其是正黏病毒科的流感病毒還存在多亞型共存的情況。雖然H7N9亞型有很多變種並且具有高致病性,但是現今通過關口前移、嚴格監控及研發疫苗等措施,已經減緩了其流行趨勢。
 防控共患病毒病,一是要提高認識,將共患傳染病防控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高度;二是要關注生態,嚴防病原體入侵,做好病原生態學中長期規劃,建立有害病原體預警體系,完善媒介生物防控體系;三是要協同創新,加大科研投入與攻關力度,尤其是生態、動物、人群大資料的聯合應用;四是要三醫合一,構建聯防防控體系;五是要加強合作,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建立全球共患病監測體系,堅持合作共贏、可持續發展道路。」

這篇文章 人獸共患病如何防患於未然 最早出現於 中國醫藥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