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與焦慮情緒蔓延「張老師」幫你找回連結感

報NEWS新聞記者鄭儷絲 李振麟/生活報導

COVID-19 疫情持續以來,不只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後續效應也引起心理的議題。根據遠見雜誌年初調查顯示,台灣人有超過四成以上感覺自己孤寂,其中又以20~30歲的青年族群居多;疫情影響後的各種憂慮包含:擔心自己或周遭親友感染、經濟情況不佳影響生計、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的不安。

孤寂不是外在「一個人」的狀態,而是心理狀態上社交孤立:覺得沒有人理解自己、找不到可以好好說話的對象、內心的各種情緒難以抒發,長期下來心理的孤寂和焦慮更放大,便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台北「張老師」呼籲,在這樣的時期更需要關照自己,並維持人際之間的連結,減少內心的壓力。對於如何好好自處和人際互動,提供以下幾個方法:

1.   發覺自己內心的狀態:可以透過自我記錄幫助瞭解內在的狀況是什麼,以及做什麼事能對自己更好。

2.   以同理心理解他人:為彼此設身處地著想,適時以對方的感覺來思考和回應,能讓他人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

3.   維繫互動增加人際連結感: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閒聊對話、定期聯絡親朋好友、以科技產品跨越距離限制等方式保持人際之間的互動,感受彼此提供的連結和支持。

擁有一定的人際互動和支持能讓自己感到被理解、挫折耐力增強,也能更好瞭解自己。若覺得心裡有想說的話但無處抒發,可以撥打「張老師」1980輔導專線和老師聊聊,讓「張老師」陪伴與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