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局長羅美菁表示,烏來泰雅狩獵文化是彌足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隨著時代變遷,狩獵記憶與技藝的傳承工作更顯重要。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為向社會大眾分享烏來泰雅的文化記憶,為發展烏來泰雅狩獵文化長期性調查,便以此特展作為起點,除期盼觀展民眾能從不同眼光看見臺灣歷史,有機會能探索烏來泰雅人的文化風貌與歷史情感之外,也期許更多人能走進獵人的感官世界,藉此尋思一個屬於自己對於世界的感受或觀點。
她說,特展中有不少展品為信賢部落高家獵人借展物件,包含上山狩獵前須準備的陷阱及獵具、獵人身上穿著的服飾和個人配件等。展場中也穿插多部紀錄短片播映,透過獵人獨特的生命經驗與口述記憶與觀眾對話,勾勒出時代之下烏來泰雅獵人鮮明的日常景象。
特展中大範圍鋪設及纏繞視覺意象強烈的藍白帆布與麻繩,以獵寮及獵徑的空間概念貫穿展場,引導觀眾一步步走進六大展示單元,一同看見獵人的生活經驗。
「以山為生」展示出獵前的儀式用品、服裝及配件,呈現當代獵人的著裝及使用工具是如何因應社會環境的脈動而產生變化;「無形的界線」展出高家獵場地圖及分界範圍,說明不同時代中家族獵場變動的輪廓。
「大自然的贈與」則以泰雅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篝火」為展示焦點,同時展出獵人夏、冬兩季所攜的獵具;「足踏的蹤跡」則呈現了獵人與動植物、大自然之間的互動軌跡及生態智慧。
「分享的祝福」重現眾人分享食物的情景,遙想往昔不分彼此的情感。「給孩子的禮物」,以年輕世代泰雅人為引,在新世代質樸的想像中發現獵人精神的本質。
圖說:泰雅人時常邀請親友共同分享捕獲的獵物,形成一幅共食的情景。〈照片新北市原民局提供〉
圖說:泰雅獵人在夏、冬兩季分別從事漁獵和山獵活動,也因應獵捕的動物攜帶相應的獵具。〈照片新北市原民局提供〉
圖說:烏來地區以狩獵維生的泰雅獵人已日漸稀少,狩獵仍是磨練心智與勇氣的養成教育。〈照片新北市原民局提供〉